2012年3月30日上午,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副市长沈晓明宣读奖励决定。公司陈义汉教授领衔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项目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公司彭鲁英教授和李丽副研究员也是该奖项的完成人。这是本年度上海市医学领域唯一一个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和2005年陈义汉教授等曾经为公司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本次是陈义汉教授等第三次为公司争取殊荣。
心房颤动是心房快速的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40岁以上发病率2.3%,65岁以上则接近6%,中国存在大约1000万心房颤动患者,全世界则数千万患者。心房颤动可以导致中风。人群中1/5的中风由此引起,而老年人口中1/3的中风由此引起。心房颤动还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史上,曾经诞生了多种学说,然而,没有一种学说可以系统地解释心房颤动。迄今为止,心房颤动依然是心脏病领域“两座尚未征服的冰山”之一。根据媒体报道,陈义汉教授领衔的该项目在部分方向上揭示了心房颤动的电学起源和分子起源。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心脏背景钾通道电流KCNQ1-KCNE2的增大可以导致人类心房颤动的发生,人类心脏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的增强可以启动或者维持人类心房颤动,肺静脉前庭有效不应期缩短是心房颤动的潜在的电生理学基础,腔静脉肌袖有效不应期缩短是心房颤动的潜在电生理学基础M2型胆碱能受体与心房颤动发生相关,肺静脉前庭和左心房后壁富含的M2型胆碱能受体可能与神经源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该研究还揭示KCNQ1分子缺陷不但与心房颤动的启动相关,还与心房颤动伴随的房室传导阻滞相关。该研究工作被《Nature》
等刊物比较广泛地引用和评价,被国际上认为是心房颤动乃至心律失常领域的重要发现。该奖项涵盖的科学发现被写进了20余本国外教科书或者专著,也被引入国际诊疗指南。该获奖项目所发现的多个遗传性心房颤动被纳入新的心房颤动遗传分类。
该项目组的过去的工作和目前的贡献奠定了中国在心律失常领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中国科学家也荣膺心律失常分子遗传学领域重要贡献者之一和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领域主要贡献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