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崇高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生计生委今天(16日)隆重举行“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为五‘十佳’颁奖”活动暨上海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太阳成集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靳令经教授荣获十佳医生称号。
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和著名医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经理杨秉辉启动上海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还推出了由中国医师协会监制,上海卫生计生委与上海电视台《人间世》摄制组联合制作的首个“中国医师节”宣传片,并举行新医师就职宣誓仪式。
个人事迹
靳令经
太阳成集团附属同济医院副经理、医学科所长、神经内科副主任、德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大抱负、大理想
靳令经作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留院在神经内科工作,时隔20年,回溯当初初入神经内科的情景,靳令经至今难忘:“要天天和或呆、或傻、或僵的患者打交道,感觉非常不好,有的难治患者住院时间比我的院龄都要长,还经常会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这段经历使其下定决心要多学一点能够解决困境的本领。为了帮助患者残而不废,他自学了神经康复技术;为了掌握先进的诊断技术,他考入本院医学影像科研究生。
在神经内科工作期间,由于出众表现终获得公派德国留学机会,参加汉诺威医科大学为期两年的德国神经专科住院医师培训。留学期间他并不甘心于常规的专科培训,同时获得了德国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并开始接触肉毒毒素领域。凭着一例例的治疗积累,硬碰硬的刻苦努力,他获得了这个对德国同行都具有一定难度的肉毒毒素行医资格,成为首获德国肉毒毒素行医资格的中国人。2007年回国后,在院、科领导的支持下,逐渐建立起了国内享有盛誉肉毒毒素应用研究团队,是我国运动障碍病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
02
大学识、大智慧
技术的瓶颈和难点是他灵感的源泉,病患的痛苦是他研究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团队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首次证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抗体、多克隆神经细胞粘附分子抗体可通过干预神经芽生延缓原始运动终板功能恢复,建立了通过多层面抑制神经芽生延长肉毒毒素作用时间的新策略;初步阐明了肉毒毒素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等非运动控制神经的结合途径;建立了能够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多模式康复训练方案,并在帕金森患者中广泛推广应用,在提高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发明了便携式手偏瘫康复锻炼辅助装置,实现手瘫痪患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轻松便捷康复训练;发现调控神经元自噬的新机制及候选调控因子,设计出可长期、受控表达的基因治疗候选药。
至今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主编著作6部,已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1篇;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专利12项,转化1项;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医学青年人才“银蛇奖”、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卫计委“新百人计划”等奖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03
大医德、大胸襟
靳令经在临床工作上主攻运动障碍性疾病,将国际肉毒毒素应用研究进展率先在国内转化,成功实施国际首例隔肌阵挛的肉毒毒素治疗,完成我国首例幻肢痛、雷诺现象患者肉毒毒素治疗。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给大批难治性痉挛、肌张力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他对那些被定义为“没有办法治疗”的患者更是抱有同情之心,总和自己的同事及员工说“病人千里迢迢地跑来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把病人打发回去,那可是人家热扑扑的信任啊!”为了这份信任,他虽然身兼多个职务,每次门诊号挂满了,还是会为患者加号;规定的门诊时间看不过来,他就会延迟下班,也因此他和等到最后的患者经常只能从应急通道离开门诊楼。为了减少患者治疗中的痛苦,他设计了系列注射导引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治疗时间及注射位点;为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研发出了可用普通钢针进行精准注射的系列装置,减少患者高达90%的耗材费用。
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形成规模,建立了规范化的治疗流程,但他并没有把这当成独门武器密不外传,而是毫无保留的向外推广。就像他所说的“如果患者都跑来找我们看病,说明这项技术有需要,却并没有广泛开展”。他以自己有限的时间毫无保留地进行技术推广及健康宣教。通过举办学习班、接收进修生、外地讲学、网络平台、大众传媒等多渠道普及肉毒毒素治疗技术,受益数万患者。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教卫党委医德标兵等殊荣。
04
大境界、大格局
靳令经除了繁忙的临床工作外,同时担任医院主管科教的副经理。在医公司党政班子领导支持下,确立了“一中心、三平台”的团队建设思路,以发展学科内涵为中心,着力打造学科组群联动平台、新兴转化医学平台和人才培养孵化平台。几年来,同济医院科研工作成效显著:连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入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建设计划;2个学科升级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专科;新增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卫计委新百人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科研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各级各类奖项。这些成绩的获得,承载着医院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鉴于突出的管理成绩,他入选“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并被推选为第二届上海市医卫青联副主席。